都知道廣西有歌海,但不一定都知道廣西獨特的少數民族樂器!
發布于 2022-04-20 18:06:47 次瀏覽


▲廣西民族樂團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樂器展,左邊題記為“千錘百煉、國樂飛揚”。
銅鼓
#最悠久的少數民族樂器之一
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特有的、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樂器。自春秋戰國至今,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。銅鼓上常見的裝飾花紋有太陽紋、蛙紋、鷺鳥紋、 舞蹈紋、 競渡紋等。因壯族人民將青蛙尊為“天上雷王之子”,認為青蛙能呼風喚雨,民間也有“青蛙登殿”的傳說,所以壯族銅鼓上最常見的花紋是青蛙紋,表達了壯族人民對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的美好追求。
天琴
#入選了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
是壯族人民使用的一種彈撥類弦鳴樂器,流行于廣西中越邊境的峒中、寧明和龍州等地,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。天琴既可以是歌唱的伴奏樂器,又可以是舞蹈的伴舞道具,用天琴伴奏歌唱的表演形式稱為“唱天”,用天琴邊彈邊唱邊跳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稱為“跳天”。
啵咧
#廣西壯族地區土生土長的樂器
流行于廣西田陽、龍州金龍鄉一帶,取其吹奏音響象聲而稱。其形似嗩吶,又像雙簧管,用荔枝木或桑木挖空制作。“啵咧”的音樂創作,大量運用廣西壯族山歌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音樂為材料,獨樹一幟,自成體系,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及獨特的藝術特征。
馬骨胡
#壯劇主奏樂器
流行于廣西、貴州和云南等地的拉弦樂器。壯劇約康熙年間誕生就用馬骨胡為主奏樂器,壯語稱為“冉督”,“冉 ”為胡琴統稱,“督 ”為骨頭,意即用馬、騾、牛的骨頭制成的胡琴,其形制與奚琴相似,音色清脆明亮、悅耳動聽,與京胡近似又較之柔美,常用于獨奏、合奏,或為民間歌曲、說唱音樂、壯劇和布依戲等伴奏。
銅琵琶
#侗族人民所喜愛的一種彈撥樂器
廣西是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地。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所喜愛的一種彈撥樂器,常用于侗歌的伴奏,主要流行于貴州、廣西、湖南的侗族居住地。它歷經演變,是民族交融而來的侗族琵琶,由琴頭、琴桿、弦軸、共鳴箱和弦組成,大小不一,大的音色柔和低沉,小的音色清脆悅耳。
蘆笙
#民族簧管樂器
據考古發現,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兩件戰國時期的葫蘆笙,是我國最早的笙類樂器之一。蘆笙的前身為漢族的竽,為西南地區苗、瑤、侗等少數民族最喜愛的簧管樂器之一。蘆笙聲樂古樸、悠揚,曲調多變,節奏明快,多用于節日喜慶時邊吹邊舞,特大盛會時演奏者可達一二百人,場面熱烈壯觀。
廣西民族樂團
一支以壯族為主、多民族融合的少數民族特色職業樂團
#以緊抓“民族特色”為己任
成立于1957年,是一支以壯族為主、多民族融合的少數民族特色職業樂團。樂團以緊抓“民族特色”為己任,自主改良了許多廣西特有的少數民族樂器,如:啵咧、馬骨胡、蘆笙和獨弦琴等,并為之創作積累了一批風格各異、在區內外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,充分展現了少數民族樂器獨特的音色和魅力。